课程名称:《演奏主科》
面向专业:中国乐器演奏专业
年级:大一
主讲教师:林恬
一、为什么选择这门课?
在云南艺术学院国乐系《演奏主科》课程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聚焦思政教育的深度挖掘,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探索。教学过程立足中国乐器演奏专业核心特色,构建“技术解析 — 情感共鸣 — 文化传承”的三层递进式教学设计,以自然贴切的方式将思政要素融入演奏练习的每一个细节:从引导学生研读乐曲历史背景、解析作品情感内涵,到指导其打磨演奏技法、设计舞台呈现效果,让思政元素全程渗透于识谱、练琴、演绎的完整学习链条,使学生在琴弦颤动中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样的思政挖掘与融入,既能助力学生在专业成长之路上提升乐器演奏技巧、深化乐曲理解能力,又能同步实现对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文化情怀的涵养与职业操守的培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思想素养培育”的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1.以“守正创新”为追求,锚定艺术理想与时代需求的结合点,让个人的艺术理想与民族文化传播的时代需求紧密相连;
2.以“文化纽带”为认知,明晰演奏的社会价值定位——无论是传统乐曲的经典演绎,还是当代作品的创新呈现,每一次演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情感;
3.以“精益求精”为根基,筑牢文化传播的专业能力钻研演奏技艺,在对音色、力度与情感表达的反复打磨中,不断增强艺术表现能力与文化阐释水平,为成为“用音乐传递情感、以艺术承载道义”的音乐传播者筑牢根基。
二、课程思政亮点
1.案例融合:选取中华民族基因里最为深沉的禀赋——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授课切入点,从古筝乐曲《临安遗恨》的创作背景,乐曲赏析、演奏技巧等几个方面入手,将古筝演奏的技术要点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演奏中体会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情怀,在激荡千年的爱国情怀里了解、掌握该乐曲的情感表达与演奏技巧。
2.实践育人:结合演奏训练的具体要求,推动学生系统研读《临安遗恨》的历史渊源与情感内核,在反复揣摩传统乐曲的旋律特质、主动揣摩古筝等乐器的传统演奏技法(如长摇的韵味处理、刮奏的情感张力把控)中,真切体会“音乐源于历史积淀与情感共鸣”的本质;通过校园音乐会、文化展演等公开演绎机会,让学生在与听众的情感互动中,强化“以乐声传递真情、以艺术浸润心灵”的社会责任与育人担当。
三、课程模块案例
模块 1:掌握创作背景,创编乐曲的情感溯源,厚植爱国情怀的责任担当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以“明晰创作脉络、溯源情感内核”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度把握《临安遗恨》的主题情感。首先,聚焦乐曲创作背景:解析作曲家何占豪以岳飞“精忠报国却遭奸臣诬陷”的历史典故为创作根基,结合《满江红》的词意精神与民族音乐特质,打造这部历史题材创编曲目的初衷;梳理创作过程中“从史料研读(岳飞生平、南宋历史)到情感提炼(悲愤、忠贞、忧国)”的转化逻辑,让学生理解乐曲并非单纯的技法组合,而是历史情感的音乐载体。其次,开展情感溯源训练:拆解乐曲“狱中愤懑→沙场追忆→就义悲歌”的三层情感逻辑,通过对比《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词境与乐曲开篇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捕捉“爱国忧民、忠贞不屈”的核心主题;结合乐曲段落间的情感过渡(如从“沙场追忆” 的激昂到“就义悲歌”的悲怆),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旋律哼唱,建立“历史事件 — 情感符号 — 音乐表达”的关联认知,最终实现对乐曲主题情感的精准理解与整体把握。
思政融入方式:
(1)结合何占豪创作前“大量查阅岳飞相关史料、三赴岳王庙感受历史氛围”的创作细节,组织学生思考“为何作曲家需‘沉潜历史’才能赋予乐曲情感灵魂”,让学生认识到:脱离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的情感表达是空洞的,唯有扎根历史、敬畏传统,才能真正读懂乐曲的情感内核,为厚植爱国情怀奠定认知基础。
(2)以“乐曲中‘就义悲歌’段落与岳飞《绝笔书》情感共鸣”为话题,开展小组讨论:“从历史人物的忠贞到乐曲的情感传递,我们如何通过音乐承接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历史与音乐的对话中,深化对“爱国”的具象认知,理解爱国情怀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可通过艺术载体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
(3)立足“音乐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强调“《临安遗恨》的演绎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对民族英雄精神的传承”,让学生明确:作为中国乐器演奏者,把握乐曲主题情感的过程,也是承担“以乐传史、以艺载道”文化责任的过程,需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题材作品,让爱国情怀通过弦音传递给更多听众。
模块 2:技法呈现,主题演奏的情感铺陈与表现力塑造,以乐传情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坚守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围绕“技法服务情感、塑造表现力”展开,深度挖掘《临安遗恨》演奏技法的情感承载价值。首先,拆解核心技法与情感的对应关系:针对开篇“狱中愤懑”,解析柱式和弦的厚重触弦方式与左手大范围刮奏的张力控制,如何共同营造“怒发冲冠”的压抑与愤懑;针对“沙场追忆”,讲解点指、扫摇技法的密集触弦频率、力度层次(从弱到强的递进)如何还原“战马奔驰”的壮烈;针对“就义悲歌”,分析泛音的空灵音色与慢板节奏的结合,怎样传递“壮志未酬”的悲怆与追思。其次,指导技法的情感铺陈逻辑:以全曲“缓—急—缓”的速度布局为线索,讲解不同段落的技法转换,如何推动情感从“压抑”到“激昂”再到“沉静”的递进;通过细节打磨训练(如乐曲18小节“连续模进旋律”需反复雕琢速度转换(由缓至急)与力度层次(从弱到强)的练习要求为切入点),让学生掌握“技法微调影响情感表达精度”的规律。最后,通过演奏中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 “技法演绎需兼顾情感内核与个人表达”,提升表现力塑造的灵活性。
思政融入方式:
(1)组织学生探讨“‘工匠精神’在乐器演奏中如何体现”,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养并非口号,而是体现在对每一个技法细节的较真——哪怕是一个长摇的力度变化,也需以“精准传递情感”为目标反复打磨,这是对艺术、对听众的基本尊重。
(2)结合音乐会中的反馈,强调 “演奏者的技法打磨,最终是为了搭建‘音乐与听众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体会:当技法承载的情感能触动听众时,这既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 “以乐传情” 职业价值的实现,进而坚定 “以精湛技法传递民族情感、坚守艺术初心”的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