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演唱主科》
面向专业:音乐表演(合唱方向)
年级:大三
主讲教师:尹伟
一、 为什么选择这门课?
《演唱主科》作为合唱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系统训练“科学发声、风格把握、情感表达、舞台实践”等专业能力的同时,着力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格塑造、价值引导融入声乐课堂,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中:
1.树立“以声化人、以歌载道”的艺术追求,将演唱技巧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2.理解声乐艺术作为“时代心声”的表达载体,承载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的重要使命;
3.以“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课程练习、每一次舞台实践,在反复打磨中培养敬业、专注、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为成为“有信仰、有境界、有担当”的声乐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演唱经典的中国声乐作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觉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演唱经典的红色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课程学习中把思政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富有民族心、饱含民族情、充满民族味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二、课程思政亮点
1.经典浸润:以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到吴起镇》《大会师》等经典唱段为教学载体,通过剖析作品的历史语境、音乐特征与精神内涵,引导学生除了打磨声音的技术,还要从作品内容出发感悟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2.实践育人:结合艺术实践与毕业创作的要求,通过组织开展专场实践音乐会,让学生从教育的“客体”变为创作展演的“主体”,使思政教育完成了从“学”到“实践”再到“感悟”的根本转变,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三、 课程模块案例
模块1:声乐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传承红色音乐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重点指导学生以中国经典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中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为例,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声音训练与艺术处理。包括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如:呼吸的运用、发声的要求与咬字吐字;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较好地把握《长征组歌》中选段的风格特点与审美价值取向。
思政融入方式:
(1)通过在课堂中讲述《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出奇兵》创作历程与背景剖析,以四渡赤水战役的背景故事引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伟大战略战术。
(2)在学习演唱和处理《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作品中、例如"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等富有民族风格的乐句时,强调对民间音乐元素的尊重与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
(3)要求学生撰写演唱心得,不仅要谈演唱技巧上的收获,更要谈感悟和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将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
模块2:舞台实践与艺术人格塑造+新时代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侧重于舞台表现力、作品完整性与艺术感染力的综合培养。通过《长征组歌》等经典作品的演唱,训练学生将声音技术、音乐表现、舞台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呈现能力。
思政融入方式:
(1)通过观摩学习经典《长征组歌》的影像资料,学习老一辈歌唱演员们良好的职业精神与艺术品格。
(2)在舞台实践中,强调“声部协作”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在演唱《到吴起镇》《大会师》这些合唱作品时,将声部间的协作关系,比作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切身感受并践行团结协作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在舞台实践中,要像红军战士克服雪山草地一样,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引导学生将演唱和舞台实践中的挫折视为磨炼,培养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坚持到底的优良品格。
声乐演唱技巧到艺术表现的融合,从舞台实践与艺术人格塑造到新时代学生的使命与担当,这些内容不止于学会了一首歌,而是走向理解了一段光荣历史、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明确了一份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将课程学习收获如何转化为未来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