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学子受邀参加“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纪念茶马古道命名35周年活动”学术研讨会

作者: 时间:2025-10-09 点击数:

2025年9月29日至30日,我院音乐学系2023级杨思琦同学应邀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普洱》杂志社、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联合主办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纪念茶马古道命名35周年”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代表共同探讨千年古道的历史智慧及其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

研讨会上,杨思琦同学以《川滇茶马古道沿线〈赶马调〉音乐形态比较研究——兼论民歌传播的“道路效应”》做专题发言。杨思琦紧扣“小切口深挖掘”思路,对川滇区域14首《赶马调》作深入的形态分析和对比研究,总结出该区域《赶马调》民歌群形成“一个音乐中心,两条音乐线路”的分布格局,且“同词异曲”现象突出,通过词格分析初步认为《砍柴莫砍葡萄藤》是贯穿川藏、滇藏文化圈的基本调或是“拟母体”,其传播演变整体上遵循“由简至繁”的事物发展规律和衍生逻辑。在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民歌传播与“道路效应”之间的核心关联:一是古道文明驱动的曲调多样化,二是线性空间塑造的调式地域化,三是马帮生活衍生的节奏功能化。这些关联为理解民族音乐“随路而变、因路而存”的传播规律提供了鲜活例证。杨思琦在发言中谈到当前的研究仍需扎实的田野调查支撑。

杨思琦同学受邀参加学术研讨会并作发言,契合音乐学系“立足本土,以研究与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为办学特色”的发展定位,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系依托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聚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人才培养的办学初衷与育人成效。

文、图:杨思琦

一审一校:任秀蕾

二审二校:侯静宜

三审三校:童汝全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