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英汇智(第一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

作者: 时间:2025-07-17 点击数:

课程名称:《毕业创作》

面向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年级:大五

主讲教师:侯静宜

1.为什么选择这门课?

在《毕业创作》中,我们不仅传授“音乐创作技法、音乐结构设计、四大件知识以及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等学科核心知识,更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职业伦理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创作实践,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

(1)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文化发展需求相结合;

(2) 理解音乐创作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社会责任——从传统民歌到当代音乐,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感;

(3) 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在反复推敲旋律、和声与结构中,提升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德艺双馨”的音乐创作者奠基。

2.课程思政亮点

(1) 案例融合:以“光未然与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时代坚守”为核心案例剖析,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创作的文化使命”:从经典作品中学习“扎根民族苦难、以匠心铸经典”的工匠精神,从创作背景中理解“用音乐凝聚民族力量”的家国情怀。

(2)实践育人:结合毕业创作的相关要求,要求学生深入基层收集民歌、地方音乐素材,在与民间艺人交流中感受“音乐源于生活”的本质,在为社会创作中强化“艺术服务大众”的责任感。

3.课程模块案例

模块1:民间音乐元素的提取与交响化创作+ 扎根生活的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使命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聚焦“如何从民间音乐素材中提炼核心元素,并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专业创作”。教师以《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黄水谣”等乐章为例,分析冼星海如何从黄河船工号子、山西民歌、陕西秦腔中提取典型音程、节奏型和调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单一民间素材扩展为多声部合唱并进行管弦乐配器;最后通过对比原始素材与创作版本,掌握“从生活真实到艺术典型”的创作逻辑。

思政融入方式:

(1)结合冼星海为采集船工号子“蹲守黄河渡口17天”“记录200余条原始唱段”的采风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脚沾泥土’是创作的第一堂课”;

(2)以“黄河船夫曲”中“划哟!冲上前!”一句修改11稿的案例,讨论“工匠精神为何需要‘对细节的偏执’”;

(3)通过分析《黄河大合唱》将民间音乐升华为“民族音乐符号”的过程,强调“音乐创作者不仅是声音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模块2:主题创作的时代呼应与结构设计 + 以乐担当的家国情怀与职业伦理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围绕“如何通过音乐结构设计传递主题思想”展开。教师以《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架构(8个乐章从“黄河船夫的挣扎”到“保卫黄河的呐喊”的递进逻辑)为例,讲解作曲家应如何从社会背景中提炼核心主题(团结抗争),并转化为音乐动机;分析多乐章作品的“起承转合”设计;掌握通过速度、力度、织体变化,强化主题表达的技巧。

思政融入方式:

(1)结合光未然“随抗敌演剧队深入前线3个月”“目睹3次日军轰炸”的创作背景,讨论“音乐创作者为何需要‘与时代同频’的敏锐度”;

(2)以冼星海“带病6天完成全曲创作”“为一个轮唱段落推翻5版设计”的执着,引导学生思考“敬业精神在专业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3)通过《黄河大合唱》首演时“战士们边听边擦枪”“农民们喊着‘打鬼子’流泪”的历史记录,强调“好的音乐作品能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号角’,这是创作者的最高荣誉”。

最后,以“《黄河大合唱》至今仍被全球100余个乐团演奏”的影响力,引导学生思考“你的毕业作品将如何成为‘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载体”。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