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民族室内乐5》
面向专业: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年级:大三
主讲教师:王静
一、为什么选择这门课?
《民族室内乐》课程隶属于音乐学院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音乐表演专业中国乐器演奏方向,是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讲教师连续两次荣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铜奖,顺利完成校级实践实证、课程思政教改、教育教学教改、导师团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国家级铜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省级二等奖、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校级三下乡优秀团队、禁毒防艾重点团队等荣誉。
该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协作类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专业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熟知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史及相关音乐文化,讲好中国传统民族器乐音乐故事,熟练演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教授演奏技能,具备一定的展演策划能力,能够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高素质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课程具备:
1.深耕文化认同。“中国化”的历程正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体现,民族室内乐课程深刻体现中华音乐的美学精神,由表及里树立并筑牢文化自信。
2.厚植集体观念。从独奏到合奏是“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任何一个声部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体艺术的呈现。学会倾听,懂得配合,甘于奉献,深刻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推动师生共进。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强化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使该课程的教学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趋势发展,完善德育美育教育途径,丰富德育美育教学内容,提高德育美育教育成效,使《民族室内乐》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二、课程思政亮点
1.“技”“艺”共生。践行“技”“艺”共生的美育观,以中国传统民族器乐重奏为具象化路径,开创“以艺育人,以情塑魂”的教学范式。通过多维解析与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在艺术实践中更加显性化,实现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与艺术培养的高度统一。确保红色基因不仅被传承,更在新时代青年的指尖被激活、被焕新,展现出永恒的生命力。
2.“合”“和”共融。植“合”之沃土,育“和”之栋梁。以大局观拓宽学生视野,以协作精神凝聚集体力量,更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铸就灵魂底色,激励其自强不息,矢志担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为己任,以精品奉献观众,为时代讴歌、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用音乐的语言奏响时代强音!
三、课程模块案例
模块1:聚焦扬琴重奏作品《新映山红》,掌握其创作背景,探究音乐结构,升华情感内核
专业知识内容:以“明晰创作脉络、溯源情感内核”为轴,驱动学生主动探究《新映山红》的精神实质,聚焦乐曲创作背景,解析其如何通过音乐语汇塑造“盼天明、迎解放”美好愿景。分析悠扬婉转的旋律与富于色彩的和声变化,是如何表现漫山遍野“映山红”所象征的革命希望与胜利景象。解读乐曲“深情怀念→殷切期盼→曙光初现”的逻辑关系,对比原曲歌词意境与器乐旋律的情感表达,精准捕捉作品的核心主题,结合乐曲段落间的情感递进,协助学生进行文本研读、旋律分析,建立“历史语境—情感符号—音乐表达”的认知框架,通过自主学习最终实现从技法研习到精神内化的升华。
思政融入方式:
(1)探源溯本,红色铸魂
结合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创作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背景,组织学生探讨“为何红色经典音乐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让学生领悟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扎根于人民、服务于时代,只有深刻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与情感,方能赋予作品以灵魂,为传承经典奠定基础。
(2)析韵传情,薪火相连
以《新映山红》旋律表现“盼”与“信”的情感为话题,开展小组讨论:从革命年代的“期盼”到成就今天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贯通音乐语汇,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情感共鸣,理解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语言的尊重,理解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思想意识形态。
(3)时代之音,诚挚之心
立足“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强调《新映山红》的演绎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要凸显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明确自己既是“精湛技艺”的锤炼者,又是“以乐颂史”的传播者,需以诚挚和敬畏之心对待艺术。
模块2:技术与艺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围绕“技法服务情感、协作塑造整体”展开。深度挖掘《新映山红》中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如:用“轮音”的演奏技法,让弹拨类乐器具备“线性”特征,用长旋律营造辉煌的气势,展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重点训练扬琴各声部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在主题呈现时,旋律声部保持音色的温暖圆润以支撑音乐主线,其他声部控制音量与力度以实现整体协作的平衡,共同勾勒出和谐、壮丽的音乐画卷;对比独奏与合奏思维模式的异同,让学生深入理解扬琴在乐队中“既保持个性,又融入集体”的定位,提升以精湛技法服务整体情感表达的协作能力。
思政融入方式:
(1)个人臻于艺,协作成于礼
器乐重奏艺术,不仅是个人演奏技能的精准打磨,更是为追求整体效果而进行的倾听、调整与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学会谦让与互助,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建立良好健康的沟通交流方式,深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二度创作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艺术境界。
(2)集体“合”为境,职业“和”其美
结合合奏排练与舞台实践,强调民族室内乐“合”与“和”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认识到成功的演绎既离不开个人技术的扎实,更依赖于集体的默契配合与相互成就。当音乐通过丰满的和声音效触动听众时,既是对专业演奏技能的肯定,更是以“乐”共情艺术价值的体现,强调“技艺融入和谐之声,小我成就艺术大我” 的职业自觉,提升职业素养,打造“工匠”精神。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因此,一门好的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