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声乐学术沃土 共筑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声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高端论坛系列圆桌会议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25-11-15 点击数:

2025年11月8日,中国声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高端论坛系列圆桌会议在云南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声乐领域和声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声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声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实践与创新”“中国声乐的当代传播与影响”“新时代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教学与实践”“边疆地区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途径”5个主题,通过三场圆桌研讨,从理论构建、人才培养、传播路径等维度展开深度对话,共绘中国声乐发展新蓝图。

在“新时代高等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实践”“边疆地区声乐艺术人才培养路径”会场,马秋华教授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指出师范类大学音乐类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单科音乐院校、艺术院校有所区别;王颖教授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曲学选教授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办学历史、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及成果与大家做了分享;许红霞教授就浙江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方向的过程性考核和课程设置进行交流分享;张天彤教授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民歌课程的开设情况;杨学进教授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方向课程设置与“实践育人”体系,分享了人才建设与表演学科发展的探索;赵云红教授从心理学与跨文化视角,提出了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融合的可能;宗庸卓玛主席呼吁高校需重视民族语言与音色特质的特色化培养路径,因材施教;省内专家学者强调“根脉传承”与“实践创新”并重,分享了声乐教学中的特色实践案例,提出地方声乐艺术的发展应依托人才培养,推动“非遗进校园”“线上公开课”等实践活动,强调口传心授和活态传承的重要性。会议主持人由音乐学院林林教授担任。

在“中国声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与现状”会场,王士魁教授提出“先模仿后超越”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建议融入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做好就业指导;杜吉刚教授强调中国唱法的核心根基地位,主张通过科学发声与中国语言结合助力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郭森教授主张秉持“身体为乐器”的声乐基础训练理念,强调舞台实践和人才培养需紧扣市场与观众审美。云南大学、昆明学院等多所高校教师分别从复合型人才培养、云南民族声乐传承、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等维度建言献策。评议人赵仲明教授呼吁各院校深化学术研讨、挖掘历史文献资源以完善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会议主持人由音乐学院侯静宜教授担任。

在“中国声乐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创新”“中国声乐的当代传播影响研究”会场,邓桂萍教授指出,中国声乐的传播发展不能忘记家国情怀,要一代一代接续奋斗;余惠承教授以个人成长与学习经历为主线,阐述了她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理解与责任担当;郁钧剑教授提出“语言决定唱法”的核心观点,强调要在坚守民族根脉的基础上进行演唱能力的提升;谭学胜教授阐述了中国民族声乐构建的五大体系,指出中国声乐体系已从理念倡导进入“标准输出”的实质性阶段;殷进良教授指出,中国声乐传播呈现出载体多元、形态年轻、跨界融合的新特点;省内专家学者立足云南多民族文化,从语言多样性、活态传承、本土特色路径等方面分享了实践经验。评议人李幼平教授强调,云南要肩负起中国声乐体系构建的实践重任,推广云南本土优质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云南声乐流派”。会议主持人由音乐学院尹伟教授担任。

本次系列圆桌会议坚持政治性、学术性、专业性和问题导向原则,实现历史脉络梳理、现实问题剖析、未来发展路径展望等有机统一,搭建了跨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声乐领域的学术深耕和思想碰撞,为中国声乐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构建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声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王凤莉、李毓辉、杨波

图:周敬国、肖轶淳、毕维政

一审一校:杨晶、姜一荷、刘璟

二审二校:肖本俊、侯静宜

三审三校:童汝全、林林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