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三届中国(南方)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国际论坛暨云南--东南亚跨界族群歌舞乐交流工作坊之工作坊学习交流活动

作者: 时间:2021-11-24 点击数:

 


2021年11月22日,由云南艺术学院主办、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南方)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国际论坛暨云南-东南亚跨界族群歌舞乐交流工作坊在云南艺术学院正式启动,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专家进行了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在工作坊部分,音乐学院邀请了西双版纳歌舞团的艺术家、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文工团的民间艺人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交流与校园传承。音乐学院国乐系、民族声乐系、音乐教育系共组织师生近百人参加了此次校园传承活动。

 

傣族的民间乐器分吹奏类、弹拨类、弓弦类、打击类。吹奏类乐器包含筚、葫芦箫、竖笛、木叶等。弹拨类乐器包含:玎琴、口弦等。弓弦类乐器包含:西玎、牛角玎等。打击类乐器包含: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锣、镲等。象脚鼓、锣、镲的合奏是傣族器乐合奏的主要形式。

22日上午,来自西双版纳歌舞团的艺术家玉旺囡、岩健,向云艺师生们展示了傣族民间曲艺——赞哈。

傣语中“赞”是“会、能”,“哈”是“唱歌”的意思,而赞哈直译为“能歌善唱的人”。赞哈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通常是一个用纸扇遮面、一个吹奏傣笛,或者二人对唱。如今,西双版纳已经成立赞哈协会,旨在弘扬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国家级傣族象脚鼓传承人波罕丙、岩坎逢、岩公坎,为我们表演了传统的象脚鼓舞,师生们被象脚鼓舞这个古老的傣族传统文化所吸引。

849e9d49e551793165d4f5f2feb05a5

052c3187f8ef929e8442b79e22678aa

22日下午,临沧市耿马县文化馆馆长王峰带领的民族文化工作队民间艺人与云艺师生进行了傣族民间音乐的校园传承。此行成员计21人,兼具了声乐、器乐、舞蹈等各方面。在民间,工作队平时的演出除一般文艺展演外,在一些重大节日(如泼水节、开门节等)时也会进行展演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艺人们传受的曲子均为世代相传的传统乐种,学习时为口传心授。

此次工作坊交流学习,王峰等民间艺人向声乐系的同学们传授了傣族古曲《当素当好》,该曲是傣族最古老的歌曲之一,“当素当好”意为“我和你”,讲述了青年男女简单纯粹的爱情。声乐系学生在演唱时,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对于歌曲旋律的演唱,而在于语言的发音。《当素当好》用傣语演唱,而傣语的发音有许多闭口音,在初次学习时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是民间艺人对此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同学们对民间歌舞乐一体的形式也有了直观的艺术感受。

47f8c2009198b0e633236d3caf02667

(王峰老师在教授傣语古情歌《当素当好》)

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负责器乐传承的民间艺人向国乐系的学生进行了傣族传统器乐的讲解与示范。由于艺人们都是口传心授进行教学,对于乐谱的记录与留存具有局限性,所以由学生现场记谱并进行演奏学习。在学习演奏傣族乐器云铓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该乐器由两个八度的音构成,演奏时多采用八度交替的形式,在这一特性中,蹦duang(钢片琴)的演奏方式与其类似。

fc79979717b8a4d3712a79996bdfeb6

(云铓)

5d799bffd6bd4e7a98c1be25ad8185d

(叽多)


(学生们在学习云铓)

(学生们在学习钢片琴)

在学习演奏象脚鼓与菠萝鼓时,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演奏者在演奏之前,会将一些糯米粘在鼓面上,且不断敲击鼓面。通过采访得知,该行为俗称“喂鼓”,即通过在鼓面上放置黏性较强的糯米,用以调节鼓的音色及音高。

57c2e569510c677841836187bc8db16

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学生们均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15b768f96cc289a560b2e62655077fd

西双版纳的传承人也对傣语歌曲及象脚鼓舞进行了教学。

(玉旺囡老师在教授傣语歌曲)

(学生们在投入的学习)

(岩健老师在讲授傣笛的吹奏)

(岩健老师在讲授傣玎的演奏)

(波罕丙老师在讲授传统象脚鼓舞的表演)

(专家们在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

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与交流,我们了解到,傣族的音乐使用着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本民族乐器、以及自己的音乐传承方式,他们也将自己的本、源、体,深深的刻在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这也正是当今少数民族音乐最需要的、最值得保护的东西。整场交流会,使我们的师生深刻的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焕发出的无穷魅力,此次盛会也让我们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

撰稿人:音乐学院王静老师、孙钏琪(2020级研究生)

审稿人:音乐学院任秀蕾老师

图片:影视学院学生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