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举办第一届课程思政示范课

作者: 时间:2022-06-15 点击数:

2022年6月10日,音乐学院在A101举办了第一届课程思政示范课。本次示范课共有12名教师参与,12名教师经过1年的学习与准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教学特点,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纳海、副书记黄涛、副院长侯静宜到场观看了示范课。

本届示范课包括说课与讲课两个环节,简练而生动地展示了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设计的思考与教学组织的创新。上午共有6名教师进行了示范:

舒丽萍老师以课程《中国歌剧片段实践》中《江姐》的第七幕片段为案例,排演了江姐及狱友在狱中“绣红旗”的场景,在训练学生台词、演唱及戏剧表演等舞台综合艺术能力的同时,通过讲述五星红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积极探求所学歌剧片段与学习生活的桥梁,以实现专业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同频发展。

张双双老师的《中外歌剧片段实践》旨在挖掘不同历史时期歌剧中的美育元素和红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排演红色歌剧《沂蒙山》片段,再现危难关头,军民齐心协力,团结抗日的故事情景,真实地展现了铁骨铮铮的抗战岁月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党爱国,专业报国的意识和信念,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传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陈红玲老师的演唱主科创新开展了“课堂讲授+视听感悟+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提前布置具有思政元素的优秀声乐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反馈时将思政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次课程思政示范课以演唱《南湖的船 党的摇篮》为教学内容,将声乐演唱中的“开贴”技能,巧妙地融入到这首作品的情感表达中,探索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感内涵,从而引出“红船精神”,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望与嘱托,引发学生对“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做?”进行了思考。

赖永慧老师的《演奏主科》(钢琴)课程思政示范则以讲解云南籍作曲家张朝钢琴作品《哈尼情歌》为例,在讲述背后创作故事的同时,展示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扎根山区、服务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务实求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在继承、发扬前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传统美德,着眼于身边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迁,引导学生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张昀老师的《钢琴教学法》则以中国钢琴百年的创作历程为背景,将云南题材钢琴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云南题材钢琴作品的分析研究、演奏实践以及教学法紧密关联。指出当今多元一体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文化自信源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何在音乐作品中表达和表现文化,并用文化赋予音乐作品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取决于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者们对文化的领悟和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李毓辉老师讲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强化中国音乐史对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导向和引领,运用历史中的“思政元素”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达到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的目的。本次示范课以音乐家王光祈为案例,通过对王光祈及其音乐成就的学习,激发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信、自觉,引导学生能主动担当起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精神的重任,为中国音乐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午6名教师示范课结束后,纳海书记和侯静宜副院长对6名教师的示范课进行了点评,为6名教师今后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出了的意见和建议。

下午有6名教师进行了教学示范,首先是孙芳老师的《中小学音乐教与学》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学过程设计作品中领悟爱国主义音乐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追求与向往,使学生具有传承并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教师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接着,李帅老师作了《萨克斯演奏》课程的示范教学,以贺绿汀创作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为教学内容,通过萨克斯重奏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中,军民团结、不惧艰险、积极奋进的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气概。

林恬老师主讲的《演奏主科》(古筝)则通过讲授不同时期,不同乐曲的精神内核与情感表达,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与思想高度,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次示范课程通过古筝曲《临安遗恨》的学习,加强了学生演奏实操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乐曲精神内核与情感表达的精准把握,从乐曲中感受历史人物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情怀与当下学习生活的联系与现实意义。

王静老师主讲的《民主室内乐》通过排演室内乐作品《新映山红》,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善德育美育教育途径,丰富德育美育教学内容,提高德育美育教育成果,使《民族室内乐》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由王凤莉老师主讲的课程《云南民歌模唱》,通过楚雄武定彝族的《祝酒歌》分析、模唱、创新实践,理论上使学生认知到"酒歌"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粗犷、古老的民歌艺术;再通过实践,感受到彝族人民的民族智慧和艺术才能的同时,借助当下疫情期间,学生的思想及情绪的波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酒歌的文化,从实际引导学生正能量的行为方式。

最后由郭乐老师主讲的演奏主科(古筝),通过观看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作品的历史创作背景,通过解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分段式的讲解演奏技术与情感表达的结合,让学生领悟作曲家对抗美援朝志愿军将士们英勇斗争、保卫和平的赞颂与讴歌之情,同时在重奏教学训练中解决学生重点难点的技术技巧问题和分声部音色、音区、强弱、情感、协调性等配合的能力。

下午6名教师讲授完毕后,纳海书记和侯静宜副院长就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如何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做到“如盐入水”等问题,与各位老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在场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音乐学院第一届课程思政示范课圆满结束,这次示范课是音乐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为其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起到了优先表率的作用,是音乐学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未来音乐学院还需不断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全面强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方向,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字:侯静宜

摄影:刘国正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