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师生在弥渡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交流活动论文征集中获优异成绩

作者: 时间:2025-09-29 点击数:

2025年9月15日,由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担任指导单位,弥渡县文化和旅游局、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发展中心(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 弥渡县文化馆(弥渡县非遗中心)承办的“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交流活动”论文评选结果揭晓。征集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征集43篇论文,经严格审查评定,最终选出30篇入选论文,其中6篇因研究成果突出被评为优秀论文。音乐学院师生积极参与本次论文征集,相关成果共入选10篇,其中3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音乐学院师生相关成果在本次论文评选中获评优秀论文分别是《侗族大歌〈情郎〉的分析与测音报告》(邓波)、《弥渡小河淌水现象的研究》(刘潇遥、王凤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背景下滇西少数民族抗战歌曲研究》(杨淑仪)。除3篇获评优秀论文外,还有7篇入选论文:《清代云南地方志中岁时音乐史料探究》(李毓辉)、《节庆仪式变迁对〈阿细跳月〉传承的影响——以弥勒彝族火把节的当代演变为视角》(黎冰冰)、《局内主导与局外辅助: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活态化发展探究》(岩进)、《音乐赋能乡村振兴:弥渡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杨玲)、《活态样本的学术性视角解读——基于农凤妹口述视角下的坡芽山歌研究》(雷茂)、《“他我”互换:江晓春音乐实践中的美学权能与认同政治》(李大川)。

9月19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王凤莉教授、作曲系邓波博士带领师生团队赴弥渡县文化馆参加第三届“小河淌水”大理弥渡民歌节——中国民歌(弥渡民歌)保护传承交流活动,音乐学院师生与大理州11个县市的文化馆代表、非遗工作者及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研讨。师生团队还观看了“小河淌水”大理弥渡民歌节非遗演出晚会。

此次学术与实践的双重丰收,既是学校非遗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反哺田野,成果滋养传承”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云南路径”注入了新动能。

文、图:杨淑仪、李思成

一审:任秀蕾

二审:侯静宜

三审:童汝全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