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英汇智(第四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

作者: 时间:2025-09-30 点击数:

课程名称:《作曲主科》

面向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年级:大二

主讲教师:李娟

一、为什么选择这门课?

《作曲主科》是一门兼具创造性与思辨性的艺术实践课程。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不仅是声音艺术的构建者,更是时代精神的表述者、文化传承的发扬者。因此,《作曲主科》作为云南艺术学院培养作曲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1.便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认同,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2.始终秉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创作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引领学生深入挖掘云南民族音乐沃土中的丰富资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各民族传统音乐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意识。

3.能够拓展“音乐是世界语言”的国际视野,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教学过程中更便于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本质,尤其是音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能够通过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用艺术增进国际理解、促进文明互鉴的文化传播意识。

二、课程思政亮点

1.乐道传承:以教师原创作品《查尼皮的曙光》为教学案例,通过解读其创作背景、音乐形态、内部结构与精神内涵,将音乐创作的技术要素与“查尼皮精神”蕴含的价值观念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所传承的“查尼皮精神”,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其当代意义,并为这一精神注入时代活力。

2.实践育人:结合作曲技术训练的具体要求,立足作曲专业特色,构建“采风-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实地取景考察,并根据考察内容创作相关作品,开展专场实践音乐会。借此让学生主动理解“查尼皮精神”,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文化认同、艺术实践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融合。

三、课程模块案例

模块1:探创作背景,会音乐结构,悟情感内涵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以中共云南省一大在查尼皮召开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师生团队赴蒙自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团建思政活动的实践经历,向学生阐述作品的创作初衷、创作背景与创作历程。随后,以室内乐作品《查尼皮的曙光》中《国际歌》旋律的多次出现及每次出现时的变化意义为主线,聚焦其“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曲式结构,剖析三部性曲式结构特征,通过乐谱分析、旋律哼唱等方式阐明乐曲各部分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解读作品从“查尼皮的深重苦难→星星之火燃遍查尼皮→胜利曙光终将普照大地”的情感递进逻辑。本模块重点剖析教师是如何基于实地采风所获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这些素材为教师提供了怎样的灵感,素材本身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情绪。旨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升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红色文化素材的理解与创编能力。

思政融入方式:

(1)在阐述作品的创作初衷、创作背景与创作历程环节,组织学生研读云南革命斗争史、彝族地区社会形态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形式,自主分析、提炼“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不畏艰险、忠诚为民”的查尼皮精神核心,让学生在历史语境中建立对红色基因的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

(2)借助历史影像与实地调研材料,开展今昔对比分析,使学生直观感受查尼皮村的发展变迁,重点阐释查尼皮村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振兴发展,最终通路通户、焕然一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红色资源为何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强化学生对党的群众路线与执政优势的认同。

(3)以《查尼皮的曙光》中《国际歌》旋律的发展脉络为主题案例,结合教师的创作历程,重点讲述在实际创作中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学生切身体会革命文艺作品是如何承载历史记忆、传递精神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模块2: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查尼皮的曙光》作曲技法解析

专业知识内容:

本模块主要对《查尼皮的曙光》中所涉及的作曲技法进行拆解分析,包括配器、和声、主题发展手法等内容。首先,阐释作品在室内乐的乐队配置中加入女高音声部的创作构思,针对“无词人声”在作品不同段落中所承担的色彩性作用,以点破面,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人声与乐器之间是如何通过音区安排、音色处理等方式达成音响效果的平衡。随后,以作品中“苦难→抗争→曙光”的叙事逻辑为导向,剖析作曲家是如何通过和声色彩的变化来具象化各种音乐情绪、音乐意象,各处的和声进行具有何种结构意义。最后,对作品中包含的主题动机发展手法进行解析,重点探究各部分中的彝族音乐元素是如何通过各种作曲手法,发展出不同的旋律线条,这些元素又是如何在全曲各处贯穿。引导学生洞察作曲技法与表现意图之间的深刻关联,深刻理解“技法应服务于创作意图”的根本原则,并能在未来的实践中进行自觉且恰当的应用。

思政融入方式:

(1)在分析“人声与乐器之间是如何通过音区安排、音色处理等方式达成音响效果的平衡”部分,重点阐释人声在器乐织体中既保持独特,又融入整体的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思考: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2)在剖析“作曲家如何通过和声语汇刻画‘苦难→抗争→曙光’的音乐意象”部分,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对革命先辈“越是艰险越向前”精神的音乐隐喻,并内化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的行动自觉

(3)在解析“主题动机发展手法”部分,重点阐释作曲家是如何将民族性音乐语汇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领悟: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作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激励其自觉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时代责任。

作为云南艺术学院培养作曲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作曲主科》不仅能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认同,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维护祖国统一,耳濡目染之下,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意识以外。更能培养学生用艺术增进国际理解、促进文明互鉴的文化传播意识,借此向世界传递和平理念、反映共同价值,使音乐创作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情感纽带”,对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